摄影家岛津已喜男(竹中直人饰)想要出版一本摄影集,这是一本献给亡妻阳子(中山美穗饰)的摄影集,标题为《东京日和》,岛津希望藉着这本摄影集,重新去感觉他和阳子之间的情愫与回忆。 在旅行社工作的阳子患有内分泌失调症,因而常常出现有别于常人的情绪和行为,甚至会无缘无故地走失。同事和上司也发现她的异常,但岛津对她依旧钟爱,并尽力保护她,使她免受现实残酷的压力。在柳川之旅,夫妇俩人故地重游,然而,阳子的病症越来越严重,岛津最终未能留住心爱的阳子。
《窈窕淑女》是一部古天农执导话剧,钟景辉等人参加演出。
东西两德合并后,东部瞬间没落。失去工作的青年也失去了生活的目标。随着外籍移民的不断涌入,矛盾日益扩大,仇恨在蔓延。九十年代初期,多个城市爆发了新纳粹主导的排外骚乱活动。本片的背景正是那个时候的罗斯托克。 这部近期的德语高分影片获今年的德国电影奖多项提名,并获得最佳男配角奖。
一个黑手党家族中,弟弟强尼因强奸少女被仇家击毙。大哥雷和二哥奇斯陷入失去手足的痛苦之中,他们千方百计寻找真相,终为弟弟洗清罪名。奇斯难以克制对弟弟的思念,开枪自杀。这个家族最后只剩下悲伤的女人们。
洛基(Eric Stoltz 饰)患有基因疾病,自四岁以来头骨不断生长,这让他的面庞硕大怪异,所幸学习能力未受疾病妨碍。嬉皮士母亲弗洛伦斯(Cher 饰)所做的不但是将洛基独力养大,更培养成他乐观的性格。一班摩托骑士朋友围绕在这对母子周围,给予洛基小集体的支持。洛基在九年级学校生涯中很快凭借自己的优秀表现扭转了新同学们对自己的观感,另一方面弗洛伦斯却因生活压力陷入对毒品的依赖,骑士戈尔与儿子的温情让她停止自暴自弃,但逐渐成人的洛基开始为可望不可即的爱情神伤…… 本片获1985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1986年奥斯卡最佳化妆奖。根据洛基·丹尼斯(Rocky Dennis)的真实故事改编。
音乐人阿鲁斯(伊德尔 饰)因不满哥哥对患有阿茨海默症的母亲(巴德玛 饰)的照顾方式,决心带她返回草原,去寻找母亲记忆中的家。为了防止母亲走失,阿鲁斯用一根绳子系在两人腰间。似脐带一般的连接,建立起了一种奇妙的“逆位”母子情,牵引着两人向草原深处漫游。当爱由彼此羁绊化为理解和自由, 母亲终于回到心中的故乡,阿鲁斯也得到平静和爱的力量。
在首都北京,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巷管家”。 “小巷管家”不是什么领导,但心里装的都是街坊四邻家门口的事,诸如邻里纠纷、占道停车、私搭乱建、公厕改造、环境提升以及照顾空巢老人等诸多和老百姓直接相关的难题。国风社区的赵建国就是首都数万名“小巷管家”中的一员,他凭着内心对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在社区党委的带领下,学习并运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制度,一件一件解决了困扰街坊四邻的诸多老大难问题,既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向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上一份基层党员的倾情厚礼。
该片讲述了一个充满生命情趣的教师内田毅然辞去大学教书职务,一心在家从事写作之后发生的一连串生活趣事。内田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学生们每年都会为老师举办生日会。每年的生日会上,学生们都会问老师“准备好了吗?”,而内田的回答则永远是“还没”。内田对生死的豁达也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们,时刻提醒着学生们要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教授的猫丢了一直哭,学生们赶紧去看望他,为他到处找猫,还到学校等地方发传单,在报纸上登启事,希望能够帮助老师找回猫咪,重拾笑颜。浓厚的师生情贯穿全片。影片结尾,内田在生日宴后入睡,外面学生在畅饮交谈,他已近暮年的梦里是孩童时在稻草堆里捉迷藏的场景,一大堆孩子连连喊着藏好没,他连连回答“还没还没”。
在Jodorowsky的所有我们能看到的电影里——除过之后的《獠牙》跟《彩虹贼》,这部他早期长篇电影《凡多和莉丝》相比起他大名鼎鼎的《鼹鼠》,《圣山》和《圣血》显得十分不起眼。 不过这部影片维持了Jodorowsky影片一贯的光怪陆离,开始的镜头就是侧躺在桌子上的莉丝生吃掉一朵花,整个故事是一对情侣凡多和他腿有残疾的女朋友莉丝一起去寻找传说中神秘的“Tar之城“一路上的经历,途中不断的有不同的怪人诱惑凡多离开双腿不能动的莉丝,甚至还有凡多的母亲,而他们却好象一直都无法离开原来的地方——酷似煤矿的小山,途中还时常出现他们的幻象(时间太久,记不清楚具体的,大家自己看),在找到了Tar之后,凡多却终于忍受不了莉丝,将她暴打致死,后来他十分懊悔,按照莉丝生前的愿望将她埋葬,在坟头上放上了一朵花,并自己躺在她坟墓旁,直到落下的树叶几乎将他埋没,至此,影片在异常欢快的音乐中结束。 不过也许是由于对宗教的生僻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据说这部影片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电影节首映的时候观众被吓的四散而走,是因为受不了影片中残忍的镜头,不过看了这部影片我居然莫名其妙的感伤起来,我都不知道我该去想些什么,而Jodorowsky也由此开始他被放逐到海外拍片的生涯,不过之后才有了更经典的《鼹鼠》,《圣山》和《圣血》,也更富有反宗教的意味,相比起《凡多和莉丝》更加被观众认同。 可能此片仅仅是他古怪念头的最初尝试,虽然情节很古怪,可倒也不至于不知所云,凡多和莉丝他俩寻找的这座“Tar之城”是个异常奇妙的地方,所有的城池在大灾难降临后都被毁了,只有Tar还矗立着,所以人们传说只要到了Tar,就可以获得食物跟美酒,甚至可以获得永恒;到了Tar,才可以真正理解生命,可以爱也可以被爱,会着迷于未来,而且,Tar永远不会遗弃任何一个人…如此完美的地方,可以看成是个严重理想化的境地,接近理想国的过程自然有荆棘和劫难,更要经受意志的考验,而只有知道如何达成理想的人才能最终实现理想,一开始,凡多和莉丝相信只要找到Tar莉丝一定可以重新走路,而他们所有的问题也都会解决,所以说凡多和莉丝可以说是失败了,尽管他们找到了他们的目标,但最终还是被湮灭在了对过分理想化的Tar的畅想中,这也是我觉得这个故事还存在了一丝凄美味道的原因,凡多和莉丝的爱情悲剧可能正因为他俩的迷茫,虽然有生活的方向,却并不知道如何去达成自己的理想,最后演变为绝望,末路,自我以及互相伤害,这多多少少也印证了那个年代青年的心态——尽管Jodorowsky可能并没想这么说。 精彩的配乐也是Jodorowsky所有影片的共同特点,可惜只找到《鼹鼠》的原声,包括本片在内的其他几部的原声只好继续寻觅了,我尤其是特别喜欢莉丝唱的那首“当我死后,将我埋在….”,曲调很是优美,声音也很有质感,尽管有那么点感伤,好象预知了这可怜女人的结局一样。 还有就是,片头的那些画,我不知道它们是否也是宗教画,也不知道是否因为没有看明白那些画造成我对本片理解的偏差,所以希望懂的朋友给我解答吧,对于这样的影片我只能介绍,而尽可能的少去评论了。
四个地方高中生为考大学来到东京,正赶上进步人士为废除保守派的“建国纪念日”举行游行,两代人的观念碰撞在一起。四人在对女孩的追逐中产生了强烈的性欲。他们在和大竹老师吃饭时,其他顾客唱起军歌,而大竹则唱起了春歌。当晚,大竹自杀了,中村恰好看到但没有阻止挽救,而是高唱“诞生了一个平民”。为大竹守灵的晚上,一众高中生唱起了春歌怀念大竹。第二天,四个学生护送女生回家,产生了强奸她们的幻想,又有一个女生今田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唱起春歌。当资产阶级女生眉子举办反战民谣集会的时候,今田、中村等人也去了,并展开了一场民谣与春歌的大会战。当中村对眉子说曾在幻想中强奸了她们时,眉子接受挑战。大家一起来到考场大教室,男生们高唱着春歌,向眉子扑去。 日本春歌被某些评论家认为是启蒙民众、歌唱幻想、摆脱痛苦生活的象征。而片中的春歌和放纵欲望的相关情节,还带着战后民主主义思想的余韵,而新一代年轻人的反抗方式则遵从着个人欲望的规则,并带着无政府主义的色彩。同美国嬉皮运动一样,日本年轻人也以“性”为武器,向保守前辈进行攻击,春歌就是其中一种手段。然而,也正如现实生活中,这种反抗的盲目性并不能导致实质性的社会改变一样,影片结尾的一段超现实主义的强奸道出了这一代年轻人彷徨虚幻的心态。
表面看来,金智英(郑有美 饰)是一个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家庭主妇,有一个收入不菲又温柔体贴的丈夫郑大贤(孔侑 饰)和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儿,在波澜不惊的日子里享受着每一天的平淡和安稳。 实际上,金智英的内心早就如同地震一般的产生了天崩地裂的动摇,在她的身上背负着无比沉重的枷锁。婆婆面前,她要扮演逆来顺受的好儿媳。丈夫面前,她又是无条件支持他的贤妻。面对女儿,金智英必须隐藏起脆弱,做她无坚不摧的母亲。那么,真正的金智英究竟在哪儿呢?长久的压抑和挣扎中,金智英患上了心理疾病,郑大贤决定和妻子一起接受心理咨询,共同面对命运设置给他们的难题。
A teenager who abandoned a violent Peru in the 90s, reunites in Montreal with this father, who now has a new Canadian family.
réalisation Judith Du Pasquier un film de Sylvie Quesemand Zucca et Judith Du Pasquier production Abacaris Films coproduction : ARTE France avec la participation de LCP Assemblée nationale soutien Fondation France, CNC, DICOM, Paroles et Cultures, PROCIREP et ANGOA diffusion ARTE France L’anorexie reste une énigme pour les familles, pour les médecins, pour les jeunes filles elles-mêmes. Pourquoi donc s’imposent-elles ces privations extrêmes ? En France et en Europe, les récits éclairants de femmes guéries et les réflexions de soignants très impliqués abordent l’univers complexe des anorexies contemporaines et explorent les nouvelles manières de soigner. Sélection Prix Média d'Enfance Majuscule 2017